八、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担当——“奉献中国”系列课程
 

基本指标  

 
 
发布时间: 2018-12-14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发挥好课堂的作用?2017年初,上海建桥学院开设“奉献中国”系列课程,结合校本实际,从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以“雷锋精神”为内涵的思想课程,探索新的教学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建桥特色的思政课选修课,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反响。20175月,学校被评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培育学校”。

上海建桥学院“奉献中国”系列课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政工作讲话精神和31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与我校弘扬雷锋精神、校训精神紧密结合,以“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社会与个人,理想与实践”为切入点,教育引导学生把弘扬雷锋精神落实到奉献中国的实际行动中,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将“奉献”为核心的雷锋精神和“敬业”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主线和重点授课内容。通过“奉献中国”系列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雷锋精神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从情感上认同和接受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奉献”精神和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奉献中国”系列课程同时也是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结合上海建桥学院雷锋特色校园文化进行设计的重要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阶段性成果。课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课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新要求,结合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现有特色和优势,打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邀请学校领导、校外专家、学者、高管来校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从而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课程根据内在逻辑关系和设计思路,分为开篇、当代中国篇章、青年篇章三个部分。其中,三个篇章各有侧重,有紧密相连。如:开篇由校党委书记江彦桥做第一讲“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青春使命梦想”,从雷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雷锋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什么三个问题入手,讲述雷锋的生平、雷锋精神和当代青年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当代中国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包括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也包含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发出中国声音,激发青年学习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奋斗的激情。课程由我校校长朱瑞庭、上海海洋大学 “深潜英雄”崔维成教授分别主讲《“一带一路”:中国智慧,大国担当》《“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的故事》。建桥青年篇章主要目的是让建桥学子对上海建桥学院“桥”文化和校训文化有更多认识,了解和掌握雷锋的生平和先进事迹,知晓上海建桥学院学习雷锋活动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该课程由我校董事长周星增主讲建桥的故事,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道德模范杨德广专题主讲学雷锋。

奉献中国”系列课程是我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深入,通过以“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社会与个人,理想与实践”为切入点,教育引导学生把弘扬雷锋精神落实到奉献中国的实际行动中,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规律、本质和特征等。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授课,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了解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对国家重要政策和国际时政有所了解,能够用科学的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中国贡献”“中国道路与世界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历史和当代对世界和人类文明的贡献,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在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引导中,学习雷锋生平先进事迹和建桥学习雷锋系列活动的具体情况,从情感上认同建桥校训精神、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掌握一定的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能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以雷锋精神指引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和践行校训精神和雷锋精神。

 “奉献中国”思政课选修课程目前已完成九次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任务,受众学生超过50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人民网、光明网、解放日报、上海教育、上海教育新闻网中青在线等媒体均有报道。该课程增强了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感,树立了责任担当意识。